薯蕷(學名:Dioscorea oppositifolia L.)是薯蕷科薯蕷屬植物,纏繞草質藤本。塊莖長圓柱形,垂直生長。莖通常帶紫紅色,右旋,無毛。單葉,在莖下部的互生,中部以上的對生。雄花序為穗狀花序,長2-8厘米,近直立,2-8個著生于葉腋。蒴果不反折;種子著生于每室中軸中部?;ㄆ?-9月,果期7-11月。
分布于朝鮮、日本和中國;在中國分布于河南、安徽、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貴州、云南北部、四川、甘肅東部和陜西南部等地。生長于山坡、山谷林下,溪邊、路旁的灌叢中或雜草中。
塊莖為常用中藥"懷山藥",塊莖富含淀粉,可供蔬食;入藥能補脾胃虧損,治氣虛衰弱、消化不良、遺精、遺尿及無名腫毒等。
基本信息
中文名稱
薯蕷
拉丁學名
Dioscorea polystachya Turczaninow
別名
山藥、懷山藥、淮山藥、土薯、山薯、玉延、山芋、野薯、白山藥
界
植物界
門
被子植物門
綱
單子葉植物綱
目
百合目
亞目
百合亞目
科
薯蕷科
屬
薯蕷屬
組
周生翅組
種
薯蕷
命名者及年代
L.,1753
擴展閱讀
本草綱目-薯蕷更多>>
「校正」自草部移入此。
「釋名」薯 (音諸預)、土薯(音除)、山薯(《圖經》)、山芋(《吳普》)、山藥(《衍 義》)、玉延。
吳普曰∶薯蕷,一名 薯,一名兒草,一名修脆。齊、魯名山芋,鄭、越名土 ,秦、 楚名玉延。
頌曰∶江、閩人單呼為 (音若殊及韶),亦曰山 ?!渡胶=洝吩啤镁吧奖蓖贊?,其 草多 (音同薯蕷)。
則是一種,但字(或音殊,或音諸)不一,或語有輕重,或相傳之訛耳。
宗 曰∶薯蕷,因唐代宗名預,避諱改為薯藥;又因宋英宗諱署,改為山藥。盡失當日 本名??謿q久以山藥為別物,故詳著之。
「集解」《別錄》曰∶薯蕷生嵩高山谷。二月、八月采根曝干。
普曰∶亦生臨朐鐘山。始生赤莖細蔓。五月開白花。七月結實青黃,八月熟落。其根內 白外黃,類芋。
弘景曰∶近道處處有之,江南、山東皆多。掘取食之以充糧。南康間最大而美,服食亦 用之。
恭曰∶此有兩種∶一者白而且佳,曬干搗粉食大美,且愈疾而補;一者青黑,味殊不美 。蜀道者尤良。
頌曰∶處處有,以北都、四明者為佳。春生苗,蔓延籬援。莖紫,葉青,有三尖,似白 牽牛葉,更濃而光澤。夏開細白花,大類棗花。秋生實于葉間,狀如鈴。今人冬春采根,刮 之白色者為上,青黑者不堪。近汴洛人種之極有息。春取宿根頭,以黃沙和牛糞作畦種之。
苗生以竹梢作援,高一、二尺。夏月頻溉之。當年可食,極肥美。南中一種生山中,根細如 指,極緊實,刮磨入湯煮之,作塊不散,味更珍美,云食之尤益人,過于家園種者。又江湖、 閩中一種,根如姜、芋之類而皮紫。極有大者,一枚可重數斤。削去皮,煎、煮食俱美,但 性冷于北地者耳。彼土人呼為薯。南北之產或有不同,故形類差別也。
甄權曰∶按∶劉敬叔《異苑》云∶薯蕷,野人謂之土薯。根既入藥,又復可食。人植之 者,隨所種之物而像之也。
時珍曰∶薯蕷入藥,野生者為勝;若供饌,則家種者為良。四月生苗延蔓,紫莖綠葉。
葉有三尖,似白牽牛葉而更光潤。五、六月開花成穗,淡紅色。結莢成簇,莢凡三棱合成, 堅而無仁。其子別結于一旁,狀似雷丸,大小不一,皮色土黃而肉白,煮食甘滑,與其根同。
王《山居錄》云∶曾得山芋子如荊棘子者,食之更愈于根。即此也。霜后收子留種,或春 月采根截種,皆生。
「修治」頌曰∶采白根刮去黃皮,以水浸之,糝白礬末少許入水中,經宿凈洗去涎,焙 干用。
宗 曰∶入藥貴生干之,故古方皆用干山藥。蓋生則性滑,不可入藥;熟則滯氣,只堪 啖耳。其法∶冬月以布裹手,用竹刀剮去皮,竹篩盛,置檐風處,不得見日,一夕干五分, 候全干收之?;蛑帽夯\中,微火烘干亦佳。
曰∶凡使,勿用平田生二、三紀者,須要山中生經十紀者。皮赤,四面有須者妙。采 得以銅刀刮去赤皮,洗去涎,蒸過曝干用。
根
「氣味」甘,溫、平,無毒。
普曰∶神農∶甘,小溫;桐君、雷公∶甘,涼,無毒。
之才曰∶紫芝為之使。惡甘遂。
「主治」傷中,補虛羸,除寒熱邪氣,補中,益氣力,長肌肉,強陰。久服, 耳目聰明,輕身不饑延年(《本經》)。主頭面游風,頭風眼眩,下氣,止腰痛,治虛勞 羸瘦,充五臟,除煩熱(《別錄》)。補五勞七 傷,去冷風,鎮心神,安魂魄,補心氣不足,開達心孔,多記事(甄權)。
強筋骨,主泄精健忘(大明)。益腎氣,健脾胃,止泄痢,化痰涎,潤皮毛(時珍)。生 搗貼腫硬毒,能消散(震亨)。
「發明」權曰∶凡患人體虛羸者,宜加而用之。
詵曰∶利丈夫,助陰力。熟煮和蜜,或為湯煎,或為粉,并佳。干之入藥更妙。惟和面 作 則動氣,為不能制面毒也。
李杲曰∶山藥入手太陰。張仲景八味丸用干山藥,以其涼而能補也。亦治皮膚干燥,以 此潤之。
時珍曰∶按∶吳綬云∶山藥入手、足太陰二經,補其不足,清其虛熱。又按∶王履《溯 洄集》云∶山藥雖入手太陰,然肺為腎之上源,源既有滋,流豈無益,此八味丸所以用其強 陰也。又按∶曹毗《杜蘭香傳》云∶食薯蕷可以辟霧露。
「附方」舊一,新十。
補益虛損,益顏色,補下焦虛冷,小便頻數,瘦損無力∶用薯蕷于沙盆中研細,入銚中, 以酥一大匙熬令香,旋添酒一盞煎攪令勻,空心飲之。每旦一服。(《圣惠方》)。
心腹虛脹,手足厥逆,或飲苦寒之劑多,未食先嘔,不思飲食∶山藥半生半炒,為末。
米飲服二錢,一日二服,大有功效。忌鐵器、生冷。(《普濟方》)。
小便數多∶山藥(以礬水煮過)、白茯苓等分,為末。每水飲服二錢。(《儒門事親》)。
下痢禁口∶山藥半生半炒,為末。每服二錢,米飲下。(《衛生易簡方》)。
痰風喘急∶生山藥搗爛半碗,入甘蔗汁半碗,和勻。頓熱飲之,立止。(《簡便單方》)。
脾胃虛弱,不思飲食∶山芋、白術各一兩,人參七錢半,為末,水糊丸小豆大,每米飲 下四、五十丸。(《普濟方》)
濕熱虛泄∶山藥、蒼術等分。飯丸。米飲服。大人、小兒皆宜。(《瀕湖經驗方》)
腫毒初起∶帶泥山藥、蓖麻子、糯米等分,水浸研,敷之即散也。(《普濟方》)
胯眼脊瘍∶山藥、沙糖同搗,涂上即消。先以面涂四圍,乃上此。(《簡便單方》)
項后結核,或赤腫硬痛∶以生山藥一挺(去皮),蓖麻子二個同研,貼之如神。(《救急 易方》)
手足凍瘡∶山藥一截,磨泥,敷之。(《儒門事親》)
展開
目錄
1形態特征
2生長環境
3分布范圍
4繁殖方法
5栽培技術
6主要價值
折疊編輯本段形態特征
纏繞草質藤本。塊莖長圓柱形,垂直生長,長可達1米多,斷面干時白色。莖通常帶紫紅色,右旋,無毛。單葉,在莖下部的互生,中部以上的對生,很少3葉輪生;葉片變異大,卵狀三角形至寬卵形或戟形,長3-9(-16)厘米,寬2-7(-14)厘米,頂端漸尖,基部深心形、寬心形或近截形,邊緣常3淺裂至3深裂,中裂片卵狀橢圓形至披針形,側裂片耳狀,圓形、近方形至長圓形;幼苗時一般葉片為寬卵形或卵圓形,基部深心形。葉腋內常有珠芽。雌雄異株。
雄花序為穗狀花序,長2-8厘米,近直立,2-8個著生于葉腋,偶而呈圓錐狀排列;花序軸明顯地呈"之"字狀曲折;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點;雄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寬卵形,內輪卵形,較小;雄蕊6。雌花序為穗狀花序,1-3個著生于葉腋。蒴果不反折,三棱狀扁圓形或三棱狀圓形,長1.2-2厘米,寬1.5-3厘米,外面有白粉;種子著生于每室中軸中部,四周有膜質翅?;ㄆ?-9月,果期7-11月。
折疊編輯本段生長環境
生長于海拔150-1500米的山坡、山谷林下,溪邊、路旁的灌叢中或雜草中。 薯蕷是短日照、喜溫作物。苗期生長最適溫度15-20℃。生長盛期最適溫度25-28℃,20℃以下生長緩慢。適宜生長在疏松、肥沃、土層深厚的土壤中,但扁形種和塊狀種在土層較淺、較黏重的土壤中也可生長。薯蕷比較耐旱,但不耐澇,不宜種在地下水位太淺或過分潮濕的土壤中。砂質土和壤土含水量以18%左右為宜。
折疊編輯本段分布范圍
分布于朝鮮、日本和中國;在中國分布于河南、安徽淮河以南、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(中山牛頭山)、貴州、云南北部(貢山、德欽和麗江)、四川、甘肅東部和陜西南部(350-1500米)等地。
折疊編輯本段繁殖方法
薯蕷繁殖一般采用蘆頭繁殖法和零余子育種繁殖法。
蘆頭繁殖法:多用塊根上端有芽的一節作種,稱為蘆頭。在頭年冬季挖采薯蕷時選擇頸短、粗壯、無分枝及無病蟲害的塊根,塊根能在地下越冬。塊根吸水力弱,切下后不久就要枯萎,喜稍濕潤的環境。薯蕷要求地勢向陽、背風的沙質土壤和壤土,土壤反應為微酸性至微堿性,土層深厚、肥沃。質地粘重、過沙或堿性強的土壤不宜栽種。
零余子育種繁殖法:霜降前后,薯蕷地上莖葉將黃萎時,從葉腋間摘下或拾起落地的零余子,晾2-3天后,放在竹籃內,蓋好或裝入木箱貯藏。貯藏期內應注意鼠害,并需通氣。用零余子繁殖需須經1年培育,獲得塊根作種。
折疊編輯本段栽培技術
折疊整地
薯蕷應實行2-3年輪作。整地除施肥后耕翻外,主要是開挖供塊莖向下伸長的疏松溝,一般溝深1米以上,溝寬20-25厘米,溝間距80-100厘米。人工開溝比較費時,一般在冬前進行,開溝后回填土時,注意不要打亂土層順序。用專門的開溝機功效高,可在播前一個月進行。
折疊栽植
一般要求5厘米地溫穩定通過9-10℃后,即可定植。在中國蜀南及兩廣地區可在3月定植,四川在3月下旬至4月,華北地區4月中、下旬定植,東北5月上旬定植。定植方法是用鋤頭開溝8-10厘米,將種薯縱向平放在溝中,以芽嘴為準,均勻鋪開,播種密度一般3.75-4.5萬株/公頃,株距25-30厘米,行距就是溝間距。播前,在已開溝的正上方,挖深度10厘米左右的播種溝,按株距將種塊順壟平放溝中,種塊上端朝同一方向,排好種后,覆土,拍平。
折疊管理
整枝搭架:薯蕷是攀緣植物,苗高30厘米前,必須搭架,架高1.5-1.7米,架材入土深20-30厘米。常搭成人字架或四角架。種塊發芽時,一般可伸出1條主莖,但有時也可伸出2條以上,相應會產生2-3個塊莖,相互爭奪養分,使每個塊莖又細又小,影響優質生產,應在出苗后,立即拔除多余的莖蔓,只留1個粗壯的主莖。有的品種側枝過多,中后期要適當摘去下部側枝,以及主莖與側枝的頂頭。零余子大量形成,影響塊莖生長,一般可控制在1500-2250千克/公頃。
施肥:薯蕷需肥量大,每生產1000千克塊莖,約需吸收純氮4.32千克、五氧化二磷1.07千克、氧化鉀5.38千克。薯蕷忌氯,不宜用氯化鉀,強調重施有機肥。一般高產田基肥每公頃需施45-75立方米腐熟的有機肥、磷酸二銨350-400千克、尿素250-300千克、硫酸鉀150千克左右,于整地前,撒施田間,耕翻于25厘米左右的土層中。進入莖葉和塊莖的旺盛生長期,要重追1次肥。每公頃施氮、磷、鉀復合肥400千克左右,并澆水。
灌水:前期只要表土5厘米以下濕潤就不必澆水。一般在苗1米左右澆頭水;相隔20天左右,進入枝葉生長盛期,再澆二水,前2次水要淺澆,切忌大水漫灌。二水后1個月左右,進入塊莖迅速膨大期,若土壤干旱要大水澆透。秋季,注意排水防澇。
折疊采收
10月下旬至11月,莖葉全部枯萎時,開始收獲塊莖。塊莖貯藏主要是保溫防凍,適宜溫度為2-4℃,相對濕度80-85%??啥巡?、埋藏或窖藏等。在溫暖的中國南方和長江流域,可隨收隨上市。零余子必須成熟收獲。
折疊編輯本段主要價值
滋補脾胃的食物首推山藥,它是入肺、健脾、補腎的佳品。山藥黏糊糊的汁液主要是黏蛋白,能保持血管彈性,還有潤肺止咳的功能。山藥可與紅棗搭配熬粥,或用于煲湯,也可與各種食材清炒。
藥用:薯蕷塊莖為常用中藥"懷山藥",根可入藥,甘,溫、平,無毒。主治傷中,補虛贏,除寒熱邪氣,補中,益氣力,長肌肉,強陰。久服,耳目聰明,輕身不饑延年。本經。主頭面游風,頭風眼眩,下氣,止腰痛,治虛勞贏瘦,充五臟,除煩熱。別錄。補五勞七傷,去冷風,鎮心神,安魂魄,補心氣不足,開達心孔多記事。甄權。強筋骨,主泄精健忘。大明。益腎氣,健脾胃,止泄痢,化痰涎,潤皮毛。時珍。生搗貼腫硬毒,能消散。震亨。
食用:塊莖富含淀粉,可供蔬食。
